close

這是一本書的介紹文跟內文的一些片段。

我只是單純想留下來。


作者:拉斯˙史文德森
原文作者:Lars Svendsen
譯者:黃煜文
出版社:商周出版



諸神感到厭煩,因此造了人類。亞當因孤單而厭煩,於是有了夏娃。——齊克果。
人類的生命被來回丟擲於痛苦與厭煩之間。——叔本華。
我可以用一個詞總結未來,這個詞就是厭煩。——巴拉德。


你是否曾對一切都提不起勁,你努力想找點事做,好驅散這種感覺,卻發現這只是徒勞,自己甚至比之前更加感到空虛?

叔本華說厭煩是「沒有任何特定對象的沉悶渴望」,杜斯妥也夫斯基稱它是「殘忍而無可名狀的痛苦」。


齊克果說「厭煩是一切邪惡的根源」,這種說法雖然有點誇張,但厭煩確實造就了絕大多數的邪惡,包括殺人與戰爭。
實際上,有些戰爭的爆發往往伴隨著毫不掩飾的喜悅,幸福洋溢的群眾湧上街頭,彷彿慶祝單調的生活終於被打破。
然而,戰爭的問題不只在於它的戕害人命,更在於它很快就讓人感到厭煩;龐德說:「無趣的戰爭,無聊的百年戰爭。」
不過,社會學家尼斯貝認為厭煩同時也遏止了一些邪惡,原因很簡單,這些邪惡漸漸也變得太令人厭煩了。
他以焚燒女巫為例,認為火刑的消失不是基於法律、道德或宗教理由,純粹只是因為它變得太無聊:「只要看過一次火刑,就會覺得火刑不過如此。」


根據維根斯坦的說法,哲學問題的形式如下:「我不知道自己要往何處去。」
哲學問題的特點在於迷失方向——這不就是一種典型的深刻厭煩嗎?
人們無法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方位,因為他們已經喪失了與世界的關係。
當我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,或被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時,往往感到厭煩。
然而,要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或沒有能力找出生命的意義時,又該如何?
此時,我們會發現自己陷於喪失意志力的深刻厭煩中,因為意志無法牢牢抓住任何事物。


一天看四小時電視的人不一定感到或坦承厭煩,但他們為什麼把四分之一的清醒時間花在看電視上?
要不是為了消除過剩或不悅的時間,否則人們幾乎沒有理由每晚花幾個小時看電視。
我們幾乎完全沒有停機的時候,我們慌張地從一個活動奔馳到下一個活動,因為我們無法處理「空虛的」時間。
弔詭的是,一旦我們事後回溯這段緊鑼密鼓的時間,往往感到一股懾人的空虛。
厭煩連結著「消磨時間」的方式,時間因此不是即將到來的機會,而是必須消磨殆盡的事物。
或者如高達美所說:「消磨時間的時候,真正消磨掉的是什麼呢?難道不是消磨掉的時間嗎?
其實我們指的不是空虛而持續的時間,而是持續得太久且具有痛苦的厭煩形式的某種事物。」


大多數的厭煩源自於重複。例如,當我同一場演說聽了四次,我感到厭煩;當我同一節授課內容講了四次,我感到厭煩。
厭煩的樣態很多。我們會對事物或人感到厭煩,我們會對自己感到厭煩。
但另外還有不具名的厭煩形式,亦即沒有任何特定的事物令我們厭煩。
德勒曼區別了四種厭煩的類型:
「處境的厭煩」,如等人、聽演講或搭火車;
「厭膩的厭煩」,如得到太多相同的東西,而所有事物看來都很無趣;
「存在的厭煩」,即靈魂缺乏內容,而世界也毫無特別之處;
「創造的厭煩」,其特徵表現在其結果而非內容:人們被迫去做創新的事。
本書主要討論的,是「存在的厭煩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愚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